大河網(wǎng)訊(記者 趙檬)伴隨著螺旋槳的嗡鳴聲,一架架無人機緩緩升上天空,,霧狀的藥水噴灑而出,為這片玉米苗“保駕護航”,。7月6日,,“新時代中部崛起看河南”采訪團走進濮陽清豐縣,看玉米田里如何跑出“智慧”軌跡,。
從“一炮轟”到“精準分期” 玉米地里“長出”高科技 “撒肥無人機一次能裝100斤尿素,,每畝的使用量是16斤。打藥無人機,,每臺裝滿是50升農藥,,畝噴量2升農藥,一臺無人機能打25畝地,。”清豐縣高標準農田里,,無人機手正在為一排排筆直的玉米苗噴撒化肥,幾分鐘時間一畝地就完成了施肥,。 濮陽市農業(yè)農村局農業(yè)中心副主任李會群帶著清豐縣農技站站長趙敬川進行尋常走訪,,他們告訴記者,因為這幾天的大雨沖走了地里的肥料,,這個時候適時上肥,、灑藥就很有必要。 “你看這一排排玉米苗長勢良好,,幾乎等高,,葉片粗壯,這都是得益于近兩年引進的新技術,。”李會群口中的新技術指的是安裝有北斗導航系統(tǒng)的播種機和農業(yè)無人機,。 濮陽市農業(yè)農村局農業(yè)中心副主任李會群帶著清豐縣農技站站長趙敬川為農民朋友答疑解惑。 據(jù)了解,,2024年清豐縣種植玉米55萬畝,,在播種期采用滴灌水肥一體裝置,在播種的同時安裝好滴灌設備,,科學調配水資源,,克服了高溫干旱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李會群說,,當前已經進入夏管的關鍵時期,,今年推廣玉米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5萬畝,。通過選擇耐密品種,,運用導航單粒精量播種、寬窄行種植,、滴水出苗等技術措施,從傳統(tǒng)種植模式每畝4000株,,提高到了每畝5500株左右,。 “我們在不增加水肥投入的條件下,,根據(jù)玉米的需肥規(guī)律,改傳統(tǒng)的‘一炮轟’為‘精準分期’施肥,,通過增密種植,、滴水沖肥,在大幅度增產的同時,,實現(xiàn)了水肥高效利用,。”李會群告訴記者,今年預計技術實施區(qū)較周邊農戶畝平均增產100到150公斤,,全縣增加產量5000噸以上,。 “合作社+”模式 繪就農耕“新畫卷” 說到農業(yè)現(xiàn)代化,一定離不開田里的那些“大塊頭”,。節(jié)省作業(yè)時間,、提高作業(yè)效率、增加農民受益,,一臺臺插上信息化“翅膀”的農機設備成為農民的好幫手,。在清豐縣惠農農機農民合作社里就停了一排排嶄新的農耕設備,說起這些“寶貝”,,負責人周建士眉飛色舞起來,。 他告訴記者,合作社目前有社員117人,,擁有收獲機械69臺,,大馬力拖拉機57臺,植保無人機120臺,,其他新型農機具96臺套,,“三夏”的時候幾班倒,根本忙不過來,。 周建士從一名農機公司下崗職工,,成長為農業(yè)農村部農機使用一線第一批“土專家”,40多年來見證了農業(yè)生產工具變遷帶動生產力大發(fā)展的深刻變革,。作為一名新型職業(yè)農民,,他創(chuàng)新“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農業(yè)生產托管模式,助力農民增收,。 農業(yè)無人機在田間作業(yè),。 據(jù)了解,他負責的合作社還成立了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打造了農機作業(yè),、農資統(tǒng)購、技術培訓,、農機維修,、病蟲害防治,、銷售對接等“一站式”服務。 “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3500畝,,托管土地24000畝,,2023年帶頭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100畝,探索出適合本地的4+2種植模式,,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增收大豆42萬斤,,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為農業(yè)增產增收開辟了新路徑,。”周建士告訴記者,,今年秋作物種植以提高單產為目標,重點選擇抗病高產密植品種,、推廣寬窄行播種,、運用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結合玉米種肥同播,、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無人機高效植保、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三新”增效集成模式,、籽粒收獲、機收減損等先進技術,,全面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預計玉米將實現(xiàn)增產20%的顯著成果,畝均產量可達850公斤,。 據(jù)介紹,,合作社今年還開展了玉米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行距的對比試驗示范田750畝,探索適合當?shù)胤N植的先進技術模式,,為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技術保障,。 ( 編輯:ycl ) |
新時代中部崛起看河南丨“鐵牛”上技能 玉米田里跑出“智慧”軌跡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7-07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