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悅連城 李昊 60年,,一條精神之河奔騰不息,從蘭考奔向神州大地,,流淌在一代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血液中,。 42歲,一段短暫卻輝煌的生命,,曾駐足于飽受風沙侵襲的土地上,,又鐫刻在代代中華兒女的記憶里。 時隔一甲子,,回望焦裕祿——斯人如鏡,,璀璨如初。歲月會隨煙塵流逝,,但英雄精神永在;記憶會被時間沖淡,,但崇高信念永存。“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步入新時代,,越來越多人依然懷念、呼喚焦裕祿,。 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黨員、干部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找差距,、添措施,、增動力。 從這面鏡子中,,我們能映照出什么? (一) 5月8日,,蘭考碧空如洗,草木蔥蘢,。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內,,白襯衫、灰制服,、藍工裝……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在一面墻前駐足。 黑底黃色大字,,在聚光燈照耀下,,仿佛力有千鈞——這是1953年焦裕祿起草制定的一部規(guī)定:《干部十不準》,。 不準用國家或集體的糧食大吃大喝,請客送禮;不準揮霍浪費糧食,,用糧食做酒做糖;不準送戲票,,禮堂10排以前的戲票不能光賣給機關干部……規(guī)定細致、明確,,幾乎包含那個年代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方方面面,。 《干部十不準》的問世,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展板上寫得明白,、詳細:原來,,焦裕祿剛到蘭考工作時,當?shù)赜薪o縣委領導送戲票的慣例,。有一次,,檢票員得知焦國慶是縣委書記的兒子,就讓他看了“白戲”,。焦裕祿發(fā)現(xiàn)后十分重視,,立即帶著兒子去劇場認錯并補上了兩毛錢的戲票款。 “以此為契機,,焦書記狠抓紀律和作風問題,,起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規(guī)定。”展板前,,年輕的講解員娓娓道來,。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一切都在變,,似乎又沒有變�,!陡刹渴粶省房缭綍r空,、歷久彌新,為日后“八項規(guī)定”的出臺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對全面從嚴治黨影響深遠,。 黨因初心而生、為使命而行,、靠嚴管而強,。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用“半條被子”焐熱了群眾的心,。新中國成立后,,以焦裕祿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楷模,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焦書記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愛戴,,在于他始終以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道德情操對待群眾,。”86歲的雷中江老人,在回憶起昔日偶遇焦裕祿的情形時,,依然滿懷敬仰,。 “他身上穿的是一件已經(jīng)褪色泛白的藍外套,身體消瘦,,臉色因為肝病有點發(fā)黑,,但只要一工作,精神立刻振奮起來,。” 育草封沙,,造林固沙,繁重的工作加上營養(yǎng)不良,,讓焦裕祿的肝病一天比一天嚴重,。但為了早日根除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總是拖著病體拼命工作,“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焦書記是為了讓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犧牲的。他雖然離去了,,但將永遠活在蘭考人民心中,。”雷中江說。 “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60年后,黨紀學習教育就像一股熱流在中華大地上涌動,。黨員同志們不妨從《干部十不準》學起,把焦裕祿精神當鏡子,,照一照自己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深不深?照一照自己能否不為私利所惑,、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 當下,,一些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果不加強黨紀教育,歪風邪氣就會破壞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長此以往,,勢必動搖黨的執(zhí)政根基,。 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鏡子里照出的這些,,正是千萬人懷念、呼喚焦裕祿的原因,。 (二) 一把鐵鍬,,木把兒磨得光滑發(fā)亮,鍬頭已是銹跡斑斑,。在鍬桿正中間,,一圈圈白布條緊緊纏在一起,污漬星星點點,,不知當年流的是汗還是血,。 這是焦裕祿帶領群眾治沙治水時,曾經(jīng)用過的農(nóng)具,。1962年,,蘭考自然災害嚴重,“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勞動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秋天,,洪水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全縣糧食產(chǎn)量下降到了歷年最低水平,,群眾苦不堪言,。 在最艱難的關口,焦裕祿來到了蘭考,。他當過民兵,,除過漢奸,斗過土匪,,干過工業(yè),。1962年,他已經(jīng)40歲了,,成為一名領導干部,,可是黨和人民需要,他就主動去做一名沖鋒陷陣的“尖兵”,。 治風沙,,需要探查風口;治內澇,需要水文資料。為了摸清風沙,、水害規(guī)律,,掌握一手資料,焦裕祿先后抽調了120名干部,、老農(nóng)和技術員組成“三害”調查隊,,決心把蘭考的自然情況摸透。 大風大雨中,,別人往屋里沖,,焦裕祿卻往外跑。風里,、雨里,、激流里,他查風口,、探流沙,、觀水勢,帶領調查隊來回奔波,,把全縣84個風口,、1684個沙丘以及大大小小的溝渠河道情況摸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有了施工圖,,還須領頭人。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群眾的建設積極性?怎樣才能盡快完成除“三害”任務?焦裕祿決定充分發(fā)動起廣大黨員干部的力量,。 ——提倡少開會,,多做工作,少講空話,,多辦實事; ——重視宣傳先進典型,,樹立起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四面紅旗”,號召全縣人民學習榜樣,,與“三害”英勇斗爭; ——帶頭與農(nóng)戶們一起吃飯,、一起勞動。 …… 在蘭考工作一年多的時間,,焦裕祿跑了125個村子,。沿著焦書記的足跡,蘭考人民奮力斗爭,,最終徹底解決了內澇,、有力防治了風沙。 緬懷中飽含冷靜,,則緬懷更顯價值;紀念不忘深省,,則紀念更有力量。拂去歲月的塵埃,,透過焦裕祿這面鏡子,,我們看見的,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氣神,、真抓實干的好作風,,映照出我們勇猛奮進、無畏向前的道路,。 為官一任,,須造福一方。當下,,有的干部為了貪一時之功,,竭澤而漁、寅吃卯糧;有的干部在崗位上“混日子”,,遇事推脫,、層層“甩鍋”;有的干部“拍腦袋”決策,不切實際,、弄虛作假,。這樣的干部,只會浪費寶貴的資源,,拖累地方的發(fā)展,。 擰緊紀律的“閥門”,以焦裕祿精神為標桿,,往實里抓,、向目標奔,為黨員干部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黨內政治生活自然會風清氣正,,各項工作、政績也將更能經(jīng)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 蘭考,、尉氏,、洛陽……在焦裕祿工作、生活過的每一個地方,,人們清晰地看到,,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踐行焦裕祿精神,,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拼搏趕考,為更好擔負起奮勇爭先,、建功立業(yè),、更加出彩的歷史使命,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匯聚強大力量,。 (三) 清明時節(jié),,蘭考焦裕祿烈士紀念園內,琴聲悠揚,,花木扶疏,。一片花海中,幾枝淡紫色的桐花點綴其間,,尤為惹眼,。 “焦書記,徐場村的村民帶著泡桐花來看您了,。”凝視著“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題詞,蘭考縣堌陽鎮(zhèn)徐場村村民徐永順緩緩鞠躬,,幾度哽咽,。 “滿天飛黃沙,遍地不生綠,。”這曾是蘭考的真實寫照,。20世紀60年代,為了防治風沙,、改良土質,,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開始大量種植泡桐。 在朱莊村,,他親手栽下一株泡桐幼苗,。“他說,別看這棵苗子個子低,,但是根好,,等長起來了,可能比其他樹長得還快,。”82歲的村民魏善民回憶道,。 “治住它,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蘭考人民齊心協(xié)力,,昔日的鹽堿地上,,一株株嫩綠的泡桐幼苗迎風生長,。 這股信念始終延續(xù)著。“沙封住了沒?泡桐樹栽活了多少棵?”焦裕祿逝世后,,為了對得起他臨終前的牽掛,,在全縣人民的努力下,一年之內,,19萬畝泡桐林把風沙牢牢鎖住。 樹愈多,、林愈大,,60載如煙云過。如今,,廣袤的大地上滿目蒼翠,,漫漫黃沙化為萬畝良田,處處可見泡桐林的蹤影,。 泡桐無言,,默默護佑著蘭考發(fā)展。因生長于半沙質土壤,,木材紋路均勻,、透音性好,蘭考泡桐吸引了專家的注意,,成為制作古琴,、古箏等民族樂器音板的上等良材。 以桐木為核心,,蘭考推動民族樂器“產(chǎn)業(yè)+旅游+文化”融合發(fā)展,,打造出中州、焦桐,、君誼,、琴昇等30多個知名品牌,不僅暢銷全國,,還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國家,,就連維也納金色大廳里,也曾響起蘭考桐木樂器奏出的樂章,。 “前人栽樹,,后人致富。鄉(xiāng)親們能過上好日子,,都是焦書記那一輩人給領的路,。”站在青瓦白墻的民居間,,堌陽鎮(zhèn)徐場村村民徐永順動情地說。 從救命樹,、治災樹到致富樹,、搖錢樹,泡桐,,承載著蘭考人民對焦裕祿的深厚感情,,牽引了一條產(chǎn)業(yè)富民的新路,映射出焦書記實干為民的責任擔當,。 是做顯山露水,、表面風光的“顯績”,還是做久久為功,、澤被后人的“潛績”,,人民群眾心中自有桿秤,黨員干部須常對照,、細思量,。 改造過的半沙質土壤,在蘭考人的巧思下,,孕育出了蜜瓜,、紅薯、花生“新三寶”,,揚名省內外,,產(chǎn)品供不應求。 來到三義寨鄉(xiāng)白云山村,,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番茄大棚,。這里是豫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成方連片番茄產(chǎn)地,建設溫室大棚近200座,,年產(chǎn)西紅柿1000萬斤,。 憑著種植反季節(jié)番茄,村子里誕生了名副其實的“西紅柿首富”,。“種植番茄需要土壤透氣性和排水性好,,這些條件我們這里都具備。土壤為半沙質,,有利于番茄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品種新穎、味道好,,番茄當然賣得火爆,。”村民陳麗說。 白云山村的致富路只是蘭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蘭考縣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步子越邁越大,、越走越順,圍繞壯大特色富民產(chǎn)業(yè),,塑造地域優(yōu)勢品牌,,大力支持現(xiàn)代家居、特色種植,、畜牧養(yǎng)殖,、民族樂器等產(chǎn)業(yè)發(fā)展,幫助群眾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看!金燦燦的不是飛沙是麥浪,,白茫茫的不是鹽堿是大棚,水汪汪的不是澇災是魚鴨翻騰,。”焦裕祿干部學院特聘教授武占英感慨道,“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焦書記啊焦書記,你的豪言壯語劃破時空,,今朝已然實現(xiàn)!” 裕祿井,、裕祿大道、裕祿小學,、焦裕祿紀念林……每一處地方,,每一個名字里,都藏著深情的呼喚,、深沉的思念,。 孟夏草木長。焦裕祿干部學院廣場前,,當年由焦裕祿親手栽下的“焦桐”年逾甲子,,虬枝盤旋;在它的周圍,20株“焦桐”嫁接繁育出的幼苗剛栽下數(shù)月,,正茁壯成長,。 不遠處,一群青年人圍著年至耄耋的魏善民,,聽他講述年輕時跟焦書記一起種樹的故事,。 那一刻,樹蔭萌動,,人影綽綽,,時間與歷史相逢。 扎根土地,,根深葉茂;扎根人民,,萬古長青,。 ( 編輯:wlh ) |
從這面鏡子中,,我們能映照出什么?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5-14 打印

- 上一條:中部崛起滿目新|向興·鄉(xiāng)村振興看中部
- 下一條:看,AI還原出彩的他!